等保费用的收费标准并没有统一的固定价格,主要依据企业信息系统的规模、数据敏感级别和业务复杂度。费用通常包括测评费用、整改服务、安全产品采购和后期维保,价格区间各异,因行业和项目复杂度而异。对于初次做等保的企业,选择一站式解决方案如“乾坤云一体机”可以有效降低沟通成本,提高效率,从而快速达成合规要求。通过整合整改和测评,企业能够在控制成本的同时,实现较高的通过率和后续的安全运营,避免了常见的项目周期拖延及低通过率的问题。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总部位于广州(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808号华宫大厦15楼),在北京,上海,深圳,香港均设有办事处,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,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等保测评与云安全综合服务商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。提供定级备案、差距测评、整改、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。我们拥有ISO9001/27001/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。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、渗透工程师,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、安全产品架构师,项目经理等组成,深耕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、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,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,服务更高效、灵活,助力企业快速合规。
展开剩余79%一、等保费用为什么“看着不明觉厉”?客户最关心的几点
前些年刚接触等保测评时,最初的疑惑和很多客户一样——等保到底都要花多少钱?是不是和买个安防系统或者上云一样,有个固定报价单?后来和金融、医疗、互联网、制造业这些客户沟通下来才明白,等保的报价其实并没有一个平台级统一标准,通常都是“按需定价”。原因很实际——每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规模、数据敏感级别、涉及的业务类型不同,整改深度就完全两码事。最早我和一家制造业客户沟通时,对方就一直困惑:“朋友做金融的几百万,你们怎么只要几十万?是不是做得不够全?”其实不同等级(2级、3级)、不同业务复杂度,整改和测评的深度都差很远,而费用的组成(整改服务、测评费、后续维保、安全产品采购)每家分配比例也大不一样。
二、等保费用的定价依据有哪些?实际情况盘点
我理解现在主流的等保费用构成大致分为几个方面:
费用类型
内容描述
参考价格区间(元)
测评费用
第三方测评机构,依据系统数量/级别/测评复杂度计
1-10万/套(2级)
5-50万/套(3级)
整改服务
漏洞整改、文档补齐、加固配置、加装设备等
5-50万不等
安全产品采购
防火墙、数据库审计、堡垒机、乾坤云一体机等
10万起步,大企业超百万常见
后期维保
系统持续合规、应对监管抽查
2-10万/年
实际操作中,比较规范的大公司比如医药外包巨头W公司,IT预算甚至会预留专门的“合规专项”,但更多中小金融、制造业公司,往往到被监管点名才临时启动项目,所以在价格预算上非常敏感,容易被“只测评、不整改全包”的低价方案误导,事后其实很难顺利过关。
三、主要政策和行业算法是怎么约定的?别被“通用报价”带偏
等保2.0的政策本身其实只规定了整改合规内容和测评流程,并不明确限定价格范畴。从法定角度来说,主要依据《网络安全法》、《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等标准,以及各地公安部门与工信部的指导性建议。例如2022年北京、上海等地出台的公开测评指导性价目表,大致参考如下:
• 等保二级测评:≈1-3万元/套系统
• 等保三级测评:≈10-30万元/套系统
• 整改+安全产品费用视系统体量浮动很大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大公司(如银行、电信、头部互联网企业)通常还有“栅格采购”或战略集采,单价会低于普通企业。但是,一般用人头核算的测评公司报价实际更灵活,不能单凭本地公开价就“一刀切”。遇到的实际情况是,一些客户照搬指标,结果做下来发现整改方案照抄别人家的,最后测评反复不过,还是耽误了上线。
四、真实场景下企业常见的误区与解决思路
最容易踩坑的点,我发现就是“等保测评”与“整改合规”分离。比如物流行业Y公司的IT负责人一开始只找了第三方测评机构,想着一步到位,省钱又快,结果测评下来发现问题一堆,各种文档、设备都达不到标准。当时他最纠结的是:“整改服务和产品采购到底是不是一定要一起做?” 我的经验是,现在有不少厂商会推荐“乾坤云一体机”这类一站式硬件,产品直接集成了多项安全能力(边界防护、审计、检测等),价格相对于单买多台设备来说确实合适,尤其2、3级系统部署快、省心,对中小企业很友好。如果企业是初次做,强烈建议选有整改和测评一体、整体负责的公司,否则最后要么Pass率低,要么项目周期拖很长。
五、一站式方案到底是不是“智商税”?我的反思
坦白讲,行业内之前不少人对一体机或者所谓“全包服务”抱有疑虑,怕被“一刀切高价”,但结合自己实操下来的体会,只要选对靠谱服务商,一站式的优势还挺明显的。理由很简单:它省了多家对接、标单反复、沟通成本,对于信息化基础尚弱的公司来说,特别能提高效率。像我们和某云服务商对接过一个省级医院,选用乾坤云一体机做核心业务系统等保三级,整个方案1个月内顺利理清整改、测评、落地测试,客户事后反馈项目成本完全在控,而且智能集成的运维和合规系统大大降低了后续投入。反思下来,我最深的体会是——省纪委、商务委这些监管单位,最看重的是方案能否真正符合等保要求、是否有可溯源的整改依据,而不是单纯的费用多少。
六、结尾碎碎念:预算&人力要估清,别只看“报价表”
这些年遇到的客户(特别是大厂、医药、互联网医疗和制造头部企业)都有一些共性问题:1)对等保费用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;2)容易把“过关”当成项目目标,忽略了运营安全的长线投入。我自己的建议:实际操作一定要核查清楚全流程(测评、整改、维保),别觉得“报价便宜就占便宜”,多对比方案内容,特别对乾坤云一体机等一站式工具要了解产品集成哪些能力,能否最大化地节省部署和沟通的人力成本。拿实际场景数据说话,才能真正让等保变成帮助业务安全提升的助力,而不只是完成一次检查任务。
发布于:广东省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