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团购不是“卷价格”的战场,而是“卷结构”的博弈。京东的再度入局,既是一次对自身履约体系的重构尝试,也映射出行业在流量枯竭与履约焦虑之间的破局困境。本文从京东的战略动作切入,解析社区团购的底层逻辑与未来走向。
当美团优选收缩战线、淘宝买菜调整服务模式时,京东带着 “京东拼拼” 重新站上社区团购的赛道。
从 2021 年京喜拼拼的迅猛扩张到战略收缩,再到 2025 年四地重启门店布局,京东在社区团购领域的 “折返跑”,不仅折射出巨头对下沉市场的执念,更暴露出这个万亿赛道的深层困局。
京东拼拼的 “新瓶装旧酒”?京东拼拼的重启并非简单复刻过去。在北京房山首店试水后,其迅速在河北涿州铺开 16 家门店,聚焦 600 户以上规模小区,锁定烟酒店、便利店、快递驿站等存量商户。这种 “团店模式” 的内核,是京东对社区团购商业模式的一次重构。
在合作模式上,京东拼拼打出了 “灵活牌”:线上提成 5% 与线下自主定价并行的双重选择,既保留了社区团购的轻资产特性,又为商家提供了传统零售的盈利空间。2-3 万元的形象保证金设计,既筛选了优质合作伙伴,又降低了商家的退出门槛,这种 “可进可退” 的机制,显然是吸取了此前京喜拼拼快速扩张后管理失控的教训。
供应链端的资源复用更显京东特色。与折扣超市共享采购渠道,接入七鲜、京造等自有品牌,甚至将京东采销体系纳入货源网络,这种 “集团军作战” 思路,有效降低了单独开拓市场的成本。宿迁 1000 家门店的扩张计划背后,正是京东对自身供应链能力的自信 —— 在江苏、安徽等地的密集布局,与京东既有物流网络形成了奇妙的共振。
但模式创新的背后仍有旧痕。对小区商户的依赖本质上还是 “团长逻辑” 的延续,2-3 万元的保证金虽低于同行,但在消费复苏乏力的当下,仍是中小商户的一笔不小支出。当京东强调 “科学选店标准” 时,市场更关心的是:这套标准能否破解社区团购 “规模与盈利不可兼得” 的魔咒?
行业洗牌后的生存逻辑嬗变社区团购的战场早已不是 2021 年的模样。当年 “0.99 元低价菜” 的补贴大战落幕,橙心优选、十荟团等玩家退场,行业从 “跑马圈地” 进入 “精耕细作” 的新阶段。京东此时重返,恰逢行业生态重构的关键期。
从竞争格局看,幸存者们正在分化。美团优选收缩至优势区域,将资源集中于供应链和仓配;淘宝买菜转向 “农场直发” 的快递模式,实际上退出了即时零售的正面战场。这种收缩给了京东拼拼喘息空间,但也意味着市场教育成本的上升 —— 当用户习惯被重塑,重建消费认知需要更高投入。
盈利模式的探索成为共同课题。社区团购的 “三座大山” 依然存在:客单价低导致边际成本高企,过度依赖团长使渠道控制力薄弱,供应链的高要求考验精细化运营能力。京东拼拼试图用 “线上提成 + 线下自主销售” 的混合模式破局,但两种模式对供应链的要求截然不同,如何平衡将是巨大挑战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京东正在复用折扣超市的资源。这种协同效应在短期能降低成本,但长期可能引发内部竞争。当折扣超市与拼拼门店覆盖同一区域,如何区分客群、避免内耗,将考验京东的内部协调能力。
下沉市场的机遇与陷阱刘强东数字人宣布在宿迁开 1000 家门店的计划,暴露了京东拼拼的野心:以三四线城市为跳板,完成对下沉市场的深度渗透。这种战略选择既符合京东的发展逻辑,也暗合社区团购的市场规律 —— 在低线城市,社区团购的渗透率和用户粘性反而更高。
下沉市场的机遇显而易见。在 600 户以上规模的小区,邻里关系紧密,团长的信任背书作用更明显;消费能力的稳步提升,使客单价有提升空间;相较于一线城市,租金和人力成本更低,有助于改善盈利模型。京东拼拼选择涿州、宿迁等地作为扩张支点,正是看中了这些区域的潜力。
但陷阱同样潜伏。下沉市场的供应链建设难度更大,尤其生鲜品类的损耗率居高不下;用户对价格更敏感,补贴依赖症可能复发;区域竞争格局复杂,地方连锁超市的地头蛇优势难以撼动。京东拼拼试图用 “惠农直通车” 和自有品牌建立差异化,但在价格敏感型市场,品牌溢价的空间本身就十分有限。
更深远的挑战在于用户结构的变化。社区团购的核心客群中老年用户正在被直播电商分流,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兴起,直接冲击了传统团购的生鲜品类。当大爷大妈们习惯在直播间抢购水果,社区团购的流量根基正在松动。京东拼拼能否吸引并留住这部分用户,将决定其下沉战略的成败。
巨头的持久战准备京东对社区团购的执着,本质上是对零售基础设施的争夺。在电商流量见顶的当下,社区作为离用户最近的零售节点,战略价值日益凸显。京东拼拼的门店不仅是销售渠道,更是物流节点、用户触点和数据入口,这种多重属性使其成为京东线下生态的重要一环。
从长期看,京东拼拼的价值不在于短期盈利,而在于完善京东的零售版图。当即时零售成为趋势,3 公里生活圈的争夺白热化,社区门店是不可或缺的支点。京东拼拼的 “团店模式”,实际上是对 “线上线下一体化” 的再探索,这种探索与京东到家、七鲜超市等业务形成互补,共同构建起京东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。
但持久战需要耐力。社区团购的盈利周期漫长,京东需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。2021 年京喜拼拼的收缩,部分源于资本环境变化导致的投入受限。如今京东拼拼能否坚持到盈利拐点,既取决于模式的可持续性,也受制于集团的战略耐心。
刘强东曾说:”零售的本质是成本、效率、体验。”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区团购。京东拼拼的优势在于京东积累的供应链能力和物流基础设施,但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社区场景的竞争优势,还需要更多创新。无论是门头物料的免费支持,还是经营培训的提供,都是在提升效率、改善体验上的努力,但这些还远远不够。
行业破局的可能路径京东拼拼的重启,给社区团购行业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。这个被认为 “不是好生意” 的赛道,是否存在破局的可能?从京东的探索中,或许能看到一些趋势。
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是基础。京东拼拼复用集团资源的做法值得借鉴,但还需更进一步 —— 通过订单预测实现反向定制,降低中间环节损耗;建立区域化的生鲜加工中心,提升产品附加值;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库存周转,将损耗率控制在合理范围。只有供应链效率领先,才能在低价竞争中保持盈利空间。
团长模式的升级势在必行。过度依赖个体团长的模式难以为继,京东拼拼将合作对象锁定为有营业执照的商户,实际上是将团长转化为标准化的零售终端。这种转型能提升渠道稳定性,但也会失去个体团长的灵活性。未来可能出现 “商户 + 个体” 的混合模式,兼顾标准化与本地化优势。
品类结构的调整需要突破。单纯依赖生鲜品类难以盈利,京东拼拼引入京造等自有品牌,实际上是在拓展高毛利品类。社区团购的未来,可能是 “生鲜引流 + 标品盈利” 的组合拳,通过生鲜建立用户粘性,通过日用品、小家电等提升客单价和毛利率。
技术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是关键。利用京东的数字化能力,实现用户画像的精准刻画、消费需求的提前预判、库存的动态调整,这些都能提升运营效率。尤其在损耗率控制上,AI 算法的应用能显著降低生鲜品类的损耗,直接改善盈利状况。
结语:重启后的行业拷问京东拼拼的扩张之路,注定不会平坦。当社区团购从资本游戏回归商业本质,每个玩家都必须回答:如何在保证体验的前提下控制成本?如何在依赖团长的同时掌握渠道主动权?如何在价格竞争中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型?
刘强东曾说: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” 京东在社区团购领域的反复调整,既是对市场变化的回应,也是对自身战略的校准。无论结果如何,这种探索都将推动社区团购行业走向成熟。
社区团购是不是一门好生意,或许没有标准答案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只有那些能平衡用户体验、商家利益和自身盈利的玩家,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笑到最后。京东拼拼的二次出发,既是对过去的修正,也是对未来的下注 —— 在零售的深水区,每一次转身都可能迎来新的曙光。
本文由 @互联网圈子那点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