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汤灭夏的历史事件,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战略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商朝军队消灭了夏朝周围的诸多方国,第二个阶段则是商汤最终打败夏朝主力军队,进行决定性的战斗——鸣条之战。
在夏后氏所创建的二里头文明时期,夏朝已稳坐河南伊洛平原,俯瞰四方,极为强大。此时,商部落仍然处于弱势,居住在河北易水流域的商族,首领冥曾被夏朝少康任命为水正,负责治理水患。商部落凭借举族之力,帮助夏朝解决了不少水灾问题。
然而,当商汤继位后,商族逐渐崛起,商朝的文化与力量也迅速扩展。商汤的部落文化已经向河南商丘、山东曹县一带发展,其势力范围已逐渐接近夏朝的核心区域。与此同时,夏朝的内部矛盾激化,支撑其统治的夷夏联盟出现了裂痕。缗氏与夏后氏之间爆发了内战,缗氏被彻底消灭,导致夏朝失去了原本支撑其军事力量的东夷部族。夏桀的王朝此时已难以维持最强大的军事力量。
展开剩余78%在伊尹的巧妙策划下,商汤首先发兵灭掉了葛、韦、顾、昆吾等忠于夏朝的方国,逐步消除了进入中原的障碍。接下来,商汤要面对的便是夏朝的主力军队。
但令人意外的是,商汤的军队未能如计划般进攻伊洛平原。夏朝在商汤进军前,放弃了他们维持数百年的伊洛平原的防线。考古学家的发现揭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:二里头遗址的文化连续性并未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,直到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建设时,二里头的贵族墓地和工艺作坊依然在稳步建设。显然,商汤所期待的大战并未如预期发生。夏朝的都城并没有经历一场灾难性的战斗,而是实现了“和平解放”。
然而,决定夏朝命运的战斗并没有发生在夏朝的都城附近,而是转移到了距离500里远的晋南鸣条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桀奔于鸣条,夏师败绩……鸣条战地,在安邑西”。有趣的是,在晋南鸣条山南侧2.5公里处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遗址中,考古学者发现了“回”型的壕沟防御工事,这与鸣条之战的历史描述似乎是吻合的。这表明,夏桀并非因大溃败而逃入鸣条,而是主动选择战略转移,试图在晋南与商军决战。
从夏朝的地理版图来看,伊洛平原和中条山的地区是夏朝的核心统治区域。在这两个地方,考古学家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不同遗址类型,而这些地区也是夏人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。尽管伊洛平原富饶,适合农业发展,晋南的土地相对贫瘠,东下冯遗址的面积也远远小于二里头遗址。但有趣的是,当商汤的军队准备发起进攻时,夏桀却决定放弃伊洛平原,坚守晋南,究竟为何?
事实上,夏桀的选择不无道理。在三代时期,王朝的军事防线往往依靠外围的军事堡垒或盟友诸侯国。商周牧野之战中,纣王也曾将防线设在朝歌以南的牧和野,而夏朝的防线则主要集中在豫东的韦、顾、昆吾三国。考古发掘表明,商朝的殷墟与夏朝的二里头遗址,都只有宫城,而没有外城。这表明,商朝攻占了这些外围国之后,已经可以直接进军夏朝的都城。而在这种情况下,夏桀选择放弃伊洛平原的防守,的确是出于无奈。
更为复杂的是,考古学家还发现,晋南的垣曲商城建于夏朝灭亡之后。这座城池位于中条山脉北麓,正是夏桀的逃亡路线之一。这不只是一个巧合,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战略意图。因为中条山脉的铜矿资源对夏朝来说至关重要,而商朝的垣曲商城显然是在利用这一战略资源。因此,夏桀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依托晋南的自然屏障抵挡商汤的进攻,还可能是为了控制战略资源,为可能的复兴打下基础。
当商汤的大军推进时,他们的进军路线非常复杂。商军并未从东部直接进攻,而是绕道西线,再从西向东进攻,这一路线让夏朝的防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。更为关键的是,原本守卫夏朝西部防线的有莘国,在伊尹的策划下突然投降,导致商军可以直接从有莘国渡河,快速打击夏桀的老巢安邑。这一战略变化,让夏桀措手不及,也让鸣条之战的胜负瞬间发生了根本性转折。
夏桀的失败并非完全归因于夏军的脆弱,而是由于背叛和战略失误所致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